海上風電行業利好政策!
日前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明確,2022年將深化跨行業跨領域跨企業專業化整合,加強海工裝備、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物流大數據、航空貨運等協同發展平臺建設。
這對于我國海工裝備業,尤其是其中的海上風電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政策利好。我國海上風電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在 “碳達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愈加凸顯。2021年,我國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工裝備項目取得了多個突破,行業整合力度加強,迎來了快速發展期。加強海工裝備行業協同發展平臺建設的提出,將為行業注入引擎動力。
行業形勢喜人
2021年,我國海工裝備行業動作頻繁,一位“國家級”選手的入場引人關注。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旗下全資控股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擬與包括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下稱 “中石化”)、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等十家企業共同組建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平臺。
項目并網同樣醒目。以12月份為例,僅僅在2021年12月25日這天,就有中國三峽廣東陽江、江蘇如東、江蘇大豐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其中,三峽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是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對我國開展規模化海上風電場建設,推動海上風電技術創新,提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和海洋經濟綠色高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峽江蘇省如東縣黃沙洋海域,亞洲首個采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
黃海南部海域,國內離岸最遠海上風電項目――三峽江蘇大豐H8-2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突破遠距離交流輸電距離瓶頸,向深遠海再進一程。
那么,海上風電究竟以什么樣的價值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入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指出,應從兩個方面認識海上風電的重要定位:戰略意義上,海上風電在實現我國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地位;科技意義上,風電各產業鏈技術是國際必爭的制高點。
面臨關鍵培育期
近日,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 “海上風電支撐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戰略研究”結題評審會在京召開。該研究項目對我國海上風能資源、開發條件、近海風電裝機容量進行了初步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僅考慮0~50米海深、平均風功率密度大于300瓦/平方米區域的開發面積,按照平均裝機密度8兆瓦/平方千米計算,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可達到3009GW。
項目還提出了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戰略目標:“十四五”是海上風電的關鍵培育期。到2025年,初步建立10MW級風電裝備產業鏈,完成關鍵技術研發,開展示范工作,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協同逐步實現平價上網;2026~2035年是海上風電的產業成熟期。到2035年,10MW級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鏈完全成熟,15MW級風電機組實現樣機試運行,實現小規模應用,海上風電實現全面平價。
舒印彪認為,海上風電發展路徑需實現規模化、數字化;此外,產業鏈高級化、設備標準化幾個方面也要加強。
四項舉措促發展
“十三五”期間,海上風電產業對沿海縣域經濟的拉動作用初步顯現,廣東陽江,江蘇如東、大豐等地都在打造世界級海上風電基地。相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投資規模大,經濟帶動效應明顯,但產業鏈四大核心――裝備、建安、運維、關聯新興產業均存在著需加速推進等問題。
為推動我國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項目組提出四項戰略性舉措:
一是摸清家底,統籌開發。加大海上風電資源勘察力度,準確掌握近海風電的資源儲量、分布特性,掌握風能資源儲量、分布情況,并強化中央層面的統籌與監管,進一步推進集約化開發。
二是源網協同,有序建設。根據電源規劃關鍵點,合理安排海上風電建設時序,推動電網建設及時匹配電源開發。同步配套建設相應容量的調峰調頻電源,并開展海上風電集中送出模式等的研究。
三是多措并舉,高效消納。“源-網-荷”齊發力,深挖海上風電消納的技術潛力。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配合,多措并舉、綜合施策,促進海上風電消納。
四是科技創新,規范標準。加強自主科技創新,在交/直流并網技術經濟分析、并網關鍵技術研發、運行控制優化、新型技術運用等方面開展深入而系統的研究,突破 “卡脖子”問題。組織建立統一的海上風電并網驗收規范、調度評價機制和調度運行規范,制定風電場調度管理考核指標體系。
此外,項目組建議,為海上風電產業提供財稅支持,如建立階段性退坡補貼機制、調動地方財政補貼積極性、改度電固定補貼為項目定額補貼、加大海上風電消納電量的折算系數等。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機械展 官方網站-中國西部成都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