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農作物生產收割現在沒有使用上機器,還是靠人工,比如打棗、摘蘋果、摘梨子、摘辣椒、摘西紅柿等使用的小型農用機械。還有一些經濟作物,我們現在都是無機可用。我們扶貧時發現,有些地方核桃要靠人上去摘。為此,國機集團專門研發了打核桃機。現在,農民可以在樹下用機器打核桃下來。農業機械化對農民來說,真的是有需求。比如摘核桃,小伙子上去還可以,但老人怎么摘?站不穩就會摔下來。所以我們用農機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雖然受到了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國經濟總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放眼整個2022,挑戰依然存在。在全球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如何持續激發發展的動力。央視《對話》特別策劃節目《信心2022》,邀請關乎國計民生重要行業的8位企業家,一起探尋中國經濟在這一年發展的信心和定力。國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受邀參加,圍繞農業機械發展,裝備制造業創新等方面,提供新見解、新思路,堅定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信心。
2022年裝備制造業的行業關鍵詞
張曉侖:
我覺得是——壓力大,但是信心足。
關于農業機械發展
張曉侖:
60多年前,毛澤東主席有一個著名論斷,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我認為這個論斷仍然管用。農業機械現在有8000多種,國內大概只有4000多種,相差一半。這跟中國目前的情況不太相稱。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發展到全球最大,但是農用機械整體水平在全球上地位并不高。
我們很多農作物生產收割現在沒有使用上機器,還是靠人工,比如打棗、摘蘋果、摘梨子、摘辣椒、摘西紅柿等使用的小型農用機械。還有一些經濟作物,我們現在都是無機可用。
我們扶貧時發現,有些地方核桃要靠人上去摘。為此,國機集團專門研發了打核桃機。現在,農民可以在樹下用機器打核桃下來。農業機械化對農民來說,真的是有需求。比如摘核桃,小伙子上去還可以,但老人怎么摘?站不穩就會摔下來。所以我們用農機來解決這個問題。
真正地讓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我覺得是迫在眉睫,方方面面、社會各界都應該去努力。
由國機集團自主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320馬力無級變速重型輪式拖拉機
現在農業智能化、無人化,前提是機械化。國機集團是屬于生產農用機械的央企,使命和責任更加艱巨。最近我們進行了一系列開發,如無極變速的32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還有220馬力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我們在吉林省做了一個試點,可以向全國進行推廣。就是用智能化來優化農業機械應用。比如多少小時耕了多少地,農用機械的速度、效率是多少,相關數據原來要靠自己報,現在則可以用大數據來解決,通過信息化,把數據集成起來。同時,還可以看到農機效率怎么樣,故障率是多少等等。這些,對提高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是有幫助的。
關于裝備制造業創新
張曉侖:
在當前,要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所以,國機集團提出“鍛造國機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最近,我們在梳理我國整個工業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短板、核心技術,并通過創新聯合體把用戶和研發結合起來,一體發展。國機集團現在開發的7兆瓦的海上風電的主軸軸承,原來長期依賴進口。過去有很多這種所謂的進口依賴。進口依賴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路徑依賴。在生產研發過程中,產商會選擇使用進口設備。因為國內并沒有相關設備,市場沒有需求。現在我們要保證產業鏈安全,就必須得有。并且,國內有足夠的市場,可以給這些設備提供應用場景,讓它們完善起來。創新聯合體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國機集團的風電主軸軸承研發出來以后,就有人用,就能裝機。現在跟蹤裝機的情況,反映情況非常好,但也可能有哪些方面不完善。我們根據情況,逐漸完善,產品質量就提高了,就可以實現進口替代。?我認為創新聯合體這種形式非常好,值得推廣。有用戶、有研發機構,大家結合起來,把產學研用結合到一起。市場出題、需求出題,我們來答題。有針對性地完成這項工作,就能夠解決補短板問題、“卡脖子”問題。這種形式可以作為新型舉國體制的一種內容。可以有組織、有市場的結合,發揮好我們國家的這種優勢。
掃碼觀看《信心2022》完整版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之大,大在體量,大在實力,大在潛力。縱有疾風驟雨,也難掀起驚濤駭浪。實踐曾經反復地證明,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這是我們的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決心和信心所在。讓我們共同期待2022年中國經濟保持戰略定力,繼續穩步向前。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機械展 官方網站-中國西部成都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