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了(60噸鏟車)最大的鏟車能鏟700噸圖片,
原標題:700噸“國之重器”面世,一鏟斗能挖60噸煤!全球僅4國能造
說起挖掘機,相信各位都見過。但總長23.5米的機身、重量相當于500輛普通轎車、動力超過2臺99式主戰坦克的挖掘機,各位見過嗎?這個大家伙就是由中企10年磨一劍自研而來,它的出現,打破了美日德的長期壟斷,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那么,到底是一款什么樣的挖掘機?這就是接下來為各位講到的,被譽為“神州第一挖”的國產700噸液壓挖掘機。
這款挖掘機的鏟斗寬5米,能裝下34立方米的礦物,用它來挖煤,一鏟斗就能夠挖近60噸,幾乎能填滿一節火車皮,只需8小時,就能完成3萬多噸煤的裝載任務,堪稱“礦山巨無霸”。
當然,國產700噸液壓挖掘機之于我國的意義并不僅僅是“中國最大噸位”那么簡單,它還意味著我國在超大型挖掘機領域,從零部件到操作系統,第一次實現關鍵技術國產化,擁有自主專利52項,比如它采用的自補油自適應底盤漲緊系統、雙動力組件耦合控制系統等技術都是我國獨有的。
在此之前,700噸級以上的超大型液壓挖掘機,全球只有德國、日本和美國三個國家有能力研發制造,而我國則是第四個有這種能力的國家。能夠打破美日德長期壟斷,還要歸功于徐工集團這家中企10年磨一劍,厚積薄發,從130噸級、300噸級、400噸級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終研制出這一700噸級“神州第一挖”。
追溯起來,挖掘機的發展已經有140余年,早期的挖掘機經歷了從蒸汽驅動到電力再到內燃機驅動等過程,由于液壓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到上世紀50年代便誕生了我們今天常見的履帶式全液壓挖掘機,此后液壓挖掘機的種類和產量猛增,到70年代就已經占到了挖掘機總產量的80%以上,德國、日本、美國等國都是傳統的挖掘機強國。
而國產挖掘機,一切從零起步,最初是仿制老大哥蘇聯的W501、W502等型的機械式單斗挖掘機,到1967年開始自研國產液壓挖掘機。1978年之后,國內挖掘機企業順應時勢,開始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而徐工集團便是其中一員。
早在1994年,它就與卡特彼勒成立合資公司,引進當時的先進技術。不過,直到本世紀初,國產挖掘機依然很難實現突破,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挖掘機不少關鍵零部件,比如發動機、液壓元器件、傳動系統等都依賴進口,僅這個進口成本就占到了制造成本的40%以上。
(圖片來源:Pixabay)
當然,引進技術,交了學費,自然也是學到東西的。在與卡特彼勒合作幾年后,徐工集團便選擇了與它“和平分手”,自己單干。到2008年,徐工正式成立挖掘機公司,開始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
正所謂“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剛開始,徐工并非立馬就開始了700噸級的超大型液壓挖掘機的研制,而是從130噸級、300噸級、400噸級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挖掘機這個行業,由于長期被美日德等國壟斷,只要國內沒能制造這個噸位的挖掘機,它們的要價就很高。以300噸的液壓挖掘機為例,我們沒有的時候,一臺的進口價就高達2300萬元,我國造出來后,立馬降了800萬元,賣1500多萬元。
而徐工集團在研制700噸液壓挖掘機的時候,由于這個“大家伙”對于底盤的設計和制造要求非常高,一開始,該公司也曾考慮讓國外公司提供底盤,價格不低于1500萬元。但即便如此,國外巨頭在得知中企要造700噸液壓挖掘機的時候,就不愿意提供它們的底盤產品了。
這讓徐工集團下定了決心自己研發底盤,經過科研人員努力攻關,用了5年時間,才把這個難題給攻克。該司還測算過,他們自主設計的底盤,造價只有500萬元左右,不到進口價的1/3。同時這項研發成果,也填補了國內國內大型液壓挖掘機“四輪一帶”研發制造的空白。
其實,除了底盤外,把進口價格打下來的還有液壓油缸等關鍵核心部件,這也是由徐工集團獨立研制的,一套在200萬到210萬左右,比300萬元的進口價便宜30%左右。
就這樣,在經過多年的努力攻關之后,到2018年,“神州第一挖”正式下線。從130噸級跳躍到700噸級,徐工集團僅花了10年時間,就將國產挖掘機技術推向世界前沿,不得不對這家中企豎起大拇指了。如今,國產第一臺700噸超大型液壓挖掘機,就被應用到亞洲最大露天煤礦之一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黑岱溝煤礦,發揮其所長。
值得一提的是,“神州第一挖”還不是當前世界上噸級最大的液壓挖掘機。目前世界最大噸級的液壓挖掘機是由德國O&K公司生產的RH400,它也是當今唯一的1000噸級液壓機型,一鏟斗就能夠挖85噸物料。或許,徐工集團還可以再接再厲,拿下這一“皇冠”。
文 | 梁錦源 題 |曾云梓 圖 | 盧文祥 審 | 陸爍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