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可以?(購物卡違規)超市購物卡造假,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導讀:連鎖超市為何頻頻被收購?數百門店何以關門?正常營業門店為何屢遭供應商斷貨?消費者在店內購物卡無法消費又暗藏著什么?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是電商的沖擊還是實體的無奈?
每年快到春節前都是超市的旺季,各家超市都在忙著備貨賣貨。在某連鎖超市門店卻出現離奇一幕,門店空空蕩蕩,既無陳列豐滿的商品,也無如織的人流,只見幾個購物人員圍著一個不知名的超市管理人員在訴說著什么。這是一起關于購物卡的糾紛,消費者現金購買的購物卡無法使用是導火索,超市管理人員給予的答復顯然無法讓持卡消費者滿意,沒有答案地爭執著。
這并不是個例,不同地區出現類似的情況,超市被傳倒閉,購物卡無法兌現,引發大量持卡用戶的不安。
根據《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規定》:經營者在發行和兌付單用途卡時,應當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得設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不得強制交易。消費者在購買單用途卡時,有權詢問和了解該單用途卡的真實情況,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
顯然,此時的購物卡發行方已經無力遵守規定,冒著被行政處罰的危險,也要扛住購物卡的擠兌。
一旦商務部門介入主導,市場監督管理、金融、稅務、公安等部門將按照各自職責執行。涉及跨區域經營的集團、品牌發卡經營者等群體性投訴等重大事件,由主管部門會同相關區人民政府處理。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超市的類金融屬性被放大的同時,風險也同樣被放大。資金被挪用無法及時回填,供應商款項無法及時結算,沒有信用背書的類金融危機四伏。
那么問題來了,購物卡的錢去哪兒了呢?
超市行業通常賬面上會躺著大量現金,除了供應商占款,購物卡也是一大來源。這筆錢一直閑置,似乎“浪費”,但企業一般都會合理利用起來。
早年超市行情好的時候,主要利用占款拓展開店,反復滾動。開店成功率高,供應商樂意支持跟著一起壯大,這套玩法在當時的情境下算很成熟。
這些年把占款玩爆了主要是:
1、部分企業因經營不善或擴大投入,占用了供應商資金,進行了緩沖,卻沒能及時對沖;
2、進入地產等非主業投資,快速消耗掉現金流;
3、被集團抽走現金流。
當超市行業回報率沒那么理想時,很多問題就開始暴露,典型的就是超市開始做地產玩金融,進入不擅長的領域,這一方面區域型龍頭零售企業表現非常明顯。
如前幾年爆雷的某區域龍頭A,在當地相當有號召力,很多門店業績也非常突出,結果玩地產資金斷鏈,老板頭發都白了,還堅持是對的,怪市場也沒用。地產是高周轉高杠桿行業,對于資金及周轉率要求極高,零售企業進入地產也沒問題,問題是大量持有商業地產。商業地產資金沉淀極強,變現難,從寧波鄞州萬達開始,基本確立通過住宅來反哺商業,邏輯才能成立。
零售企業進入商業地產行業還真有想做商業的,不像地產人真的只想做地產。爆雷的B企業同樣有這個問題,企業在區域做到頭部后開啟多元化,把“閑置資金”投入到商業地產。前幾年風險度快速上升,重視度不夠,未做及時梳理,只是通過做賬調節維持。直到扛不住了,就爆了。
C企業的爆雷則相對單純,收購超市除了零售場景,就是現金流。加杠桿收購資金成本高,零售企業賬面躺著大量的現金,套出來對沖對沖。但套出來后,沒有及時還回去,賬期到了問題就來了;還回去,企業就又活了,畢竟不是一家多差的企業,賺不到什么錢,自給自足還是行的。問題是有沒有錢注回進去。
錢到了,供應商貨就到了,購物卡也可以消費了,小伙伴們又可以開心得“玩”了。
倒閉的超市多了,供應商行業也是風聲鶴唳,有的是一年血本無歸,有的是老本都搭進去了。這些年供應商謹慎很多,能現金結,哪怕利潤低點,也愿意做。做賬期,要么超市老板人品、實力值得信賴,要么企業已經做到市場認可,不然就是試探性嘗試合作。
超市倒閉除了外因,核心是消費土壤改變,超市未來得及升級,被動淘汰的結果。同樣的經營手藝,在不同消費階段效果不同。一二線城市超市市場份額主要被效率更高的互聯網企業及會員店等搶走。從互聯網企業下單,直接本地店倉快速送達,非常方便;會員店會幫消費者進行精選,不必花精力在茫茫SKU中去挑,省出來的時間可以做其它事情。下沉市場出現的類折扣店分食了很大一塊市場,在品質與價格中跑出新的曲線,做得好的類折扣店都破百億了,而且還不是那些所謂的網紅折扣店,一看就是樸實無華類型。這類企業老板通常專注做事情,不參加榜單排行,跨區域就沒人認識而已。
貨給力是這些年做得好的超市的共性,渠道早已不再稀缺了,貨更加泛濫,缺的是能夠幫助在地消費者匹配合適貨的渠道。
很多人覺得超市份額會走向集中,出現階層固化。這幾年來看,行業出現重新洗牌。消費與模式出現重新適配性,未能及時轉型的企業開始陸續出局。新消費浪潮打開新的機會窗口,被潛伏的玩家抓住機會。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未來將出現一批新的優秀企業。

